最近有一个话题,时常被讨论“疫情过后,你会养成一个怎样的生活习惯”,很多人表示: “不吃野生动物;没事常回家看看;不做月光族;家里要存足够的口粮……” 除此之外,最常被提及的是“在疫情期间,养成的卫生习惯,如戴口罩、勤洗手,一定要保持”。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意识到了日常被忽视的卫生习惯的重要性。而当疫情过后,小薇相信以下4个改变,将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 外出戴口罩变成生活的常态 在疫情发生之前,很少人有戴口罩的习惯,即便戴了口罩,也不是为了预防疾病传播。 据调查,我国仅有16.05%的居民佩戴口罩,戴口罩的主要原因为防寒,其次为抵御空气污染[1]。 而经过此次疫情,戴口罩作为预防呼吸道疾病传播的有效方式,想必已经深入人心,戴口罩的习惯也已慢慢深入到我们的生活。 不过,在非疫情期间的正常生活中,也不是去哪儿都要戴口罩,并且不同的场合、用途,应该使用不同的口罩。 
口罩的不同用途 防寒——棉布口罩防霾——N95类口罩预防疾病传播——医用外科口罩或N95类口罩处理家庭卫生、普通医疗环境等——医用护理口罩、一次性卫生口罩等普通口罩建议使用口罩的场景 天气冷、雾霾严重,这种需要带口罩防寒、防霾的时候自不必多说,要特别强调的是: 自己有感冒等呼吸道传播疾病对花粉等颗粒过敏鼻炎等呼吸道疾病发作期在流感高发时期,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期间(如本次新冠病毒)都建议在出门的时候要佩戴口罩,优先选择医用外科口罩(N95类口罩防护效果更好,但舒适度欠佳)。其次,普通医用护理口罩也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 
洗手成为自觉自发的行为 勤洗手,作为一种文明规范、宣传标语,我们从小被念叨到大,但是多少人真的当回事了呢?冲下水,就算洗手了吗? 这次新冠疫情,让我们对「勤洗手」有了真正的认识。勤洗手不仅是预防新冠病毒的有效手段,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有效预防其他病毒和细菌感染。 有研究显示,在饭前便后等关键时间用肥皂和水洗手,有助于将腹泻发病率降低40%以上,将呼吸道感染率减少将近25%[2]。 
相信在疫情过后,不用过多提醒,在以下情况,大家都会自动自发地洗手: 外出回家;吃饭前;上厕所后;咳嗽或打喷嚏后;触摸口、鼻、眼前;处理食材前和后;接触过动物之后。当然,正确的洗手姿势也很重要,对照下图,复习看看你做对了吗? 
日常保持清洁卫生,必要时再消毒 为了阻断新冠病毒的传播,在疫情期间我们建议要勤消毒。但当我们回归正常的生活,如此频繁的消毒却可能不利于健康。 我们生活的环境,充斥着各种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能与它们和平共处,即便有少量有害菌、病毒等,身体的免疫系统也能有效抵抗。 但是,若我们经常消毒,让身体处于近乎无菌的环境下,反而会让我们的身体抵抗力越来越低。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清洁最重要,必要的时候再消毒: 如碗筷杯子等餐具 每月消毒1~2次即可,消毒方式建议将餐具完全浸没在水中,沸水煮5分钟。 小件物品表面 可用75%的酒精擦拭消毒: 如马桶圈、冲水按钮、水龙头、门把手等经常接触的物品,建议2~3天消毒一次;如手机、钥匙扣、鼠标、键盘等每天接触的物品,建议每天都要用酒精擦拭消毒。桌、椅、床、地板等 可用稀释后的84消毒液消毒,每月1~2次足够了。对这些物品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日常的清洁。 
备足医疗物品,筹备家庭医药箱 要问在新冠疫情期间,什么医疗物品最紧俏?95%以上的人会回答——口罩。 除此之外,备好必要的家庭医疗箱,无论是此次疫情,还是日常遇到的小病、小痛,都可以为你的健康帮上大忙。 药物有保质期,小薇也不建议大家在家里囤积太多的药物,以免用到过期变质的药品,每个类型准备1-2种药物即可。 除了以上提及的习惯外经常通风换气、进餐用公筷或分餐制打喷嚏用纸掩住口鼻,也是值得坚持的良好卫生习惯。 疫情过后,你会养成一个怎样的生活习惯?
|